在多地“阳”声一片,四处寻“医”问“药”时,A股港股“医药”却遭遇大“阴”线。医药(中信)行业近5日跌超6%,回调幅度,位于30个行业第一。
(资料图)
年内股价翻倍的“连花清瘟”生产商以岭药业,12月19日当天放量跌停,成交额高达54亿元;但与此同时,因“2元一板”退烧药火遍网络的东北制药,等在内的个股仍然逆市涨停。(不作为个股推荐)
医药为何一度出现恐慌性杀跌?本轮医药反弹行情进入到个股分化阶段,还是已经暂告一段落?
01 回顾本轮医药行情
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本轮医药行情。医药(中信)行业指数从10月12日触及阶段新低后,放量拉升,五连阳引领市场,自此开启了一波主升浪行情。市场做多情绪主要源自:
1)政策拐点:前期压制的集采政策边际改善。
10月,各地密集推出的最新医药集采政策,明显“相对较为温和”,此外还传来贴息贷款等方面的扶持政策;
2)资金青睐:估值底+政策底+仓位底,三底共振。
从新能源汽车、白酒等核心赛道撤离的主力资金,急需寻找安全边际更宽、容纳空间比较大的赛道,低配和超跌的计算机和医药就成了比较好的选择;
3)基本面业绩优:龙头业绩亮眼。
医药板块单季度业绩增速拐点显现,部分CXO龙头业绩亮眼,如药明康德前三季度净利润翻番;
02 医药为何突然大跌?
医药的大跌,尤其是中药、防疫相关医药股的大跌,直接的导火索还是政策的变化。
从 “囤药热”之后“一药难求”,到多地政府打击抬价、绑售,征用药企的产能,甚至允许部分产品拆零销售,医药的供需矛盾几经转折,最终缓解了市场的“缺药”问题,也震慑了资本市场的医药炒作之风。
18日起,河南、江苏、湖北多地政府直接向市场投放退烧药;同时,为多家药企颁发了布洛芬紧急生产许可证;亨迪药业等公司布洛芬原料药产能被征用。(新华社,财联社等媒体报道)
ETF君点评:医药并不等同于一般消费品,特殊情况下应当接受政策的征用。尤其是稀缺药品关系到国家民生大计,尤其关乎人民的生命。不能简单的去用“供需矛盾”来炒作企业利润预期。
但跟集采不同,前者是长期的,而这是疫情突发情况下的临时征用,并不意味着长期扼制药企的盈利之源,因此打压炒作,回调出好价格,投资者依然可以从长计议。
03 医药的下跌并非偶然
一方面,前期催化因素有所退潮;另一方面,业绩空窗期,资金撤离和等待都是正常的。
1)先说机构仓位,通过拥挤度来观察。
11月以来,医药板块筹码松动,走势波动加剧,12月以来更是一直阴跌。资金不断被新的赛道分流,比如房地产、大消费。图为11月4日,计算机、医药赛道拥挤度远高于其他赛道(如下图所示)。
图表:热门赛道交易情绪
来源:兴业证券策略团队,2022.11.04
2)从预期被交易,到业绩验证,尚有一段时间
医药集采的趋势性缓和,意味着部分药企产品的“价格”暂时免于冲击,有利于改善药企利润的悲观预期;
而12月以来,防疫政策的持续优化,诞生了“囤药热”和互联网医疗放开的机会,也同样作用于药企的利润预期,但是否能持续呢?市场恐怕已经给出了答案。
ETF君点评:政策扶持带来的预期,接下来必须得到业绩的验证。距离明年一季报的真正落地,还有一段时间。在这段业绩真空期内,依然有诸多不确定性。部分遭到爆炒的标的,利润预期被充分交易,同时感染高峰影响了更多药企的正常生产后,已经盈利颇丰的资金,选择短期从医药板块撤离。
04 回调不代表急转直下
近日,部分药企依然逆市飘红,说明板块并没有遭遇灭顶式打击。
(不作为个股推荐,2022.12.20盘中)
大跌之后,医药的风险加速释放到位,这并不是坏事,更不代表形势的急转直下。相反,有一些新的积极信号正在接力。
1)政策新风口:经济工作会议最新指出,养老服务成扩内需重要场景。
在防疫常态化、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,扩大内需政策又首次重点提到“养老服务”,创新药、医疗器械、互联网医疗等细分医药赛道将受益,中长期投资价值提升,而不是仅仅受益于当前防疫药品的紧缺。
2) 估值优势仍在:部分高科技属性赛道,弹性较大。
以恒生医药ETF(159892)为例,其跟踪指数重仓了CXO(药明康德、药明生物)、疫苗、互联网医疗(阿里健康、京东健康)等前沿生物科技企业,从科技成长属性的估值来衡量,PB仅为2.7倍左右,叠加AH溢价空间,弹性相对较大。
在疫情扑朔迷离,市场存量博弈,缺乏持续性热点、加速轮动的当下,不妨将长坡厚雪的医药,作为防御和长期维度的底仓配置。 医药板块特殊性在于,兼具消费周期和科技成长属性。
具体品种,可以关注恒生医药ETF(159892),A股股票账户一键打包港股优质医药资产,在恐慌性大跌之时,可逢低买入,能分散个股风险。
风险提示:以上不作为个股及投资依据。